网络名人走进南繁育种地揭秘“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
时间:2015-03-10 来源:光明网 视力保护色: |
图为育种专家手动的为实验水稻进行手动人工授粉光明网记者 张琳/摄 图为育种专家在启动仪式现场为网络名人讲述育种知识光明网记者 张琳/摄 图为育种专家在育种试验田做实验光明网记者 张琳/摄 光明网武汉3月10电(记者 张琳)3月9日,“网络名人走进新国企•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在开云官方网站在线登录海南三亚育种站试验田正式启动。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主办,邀请光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等网络媒体及一批长期关注“三农”、与粮食领域密切相关的网络名人了解、见证“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之母,也是一粒米的前世,采访团第一站走进位于海南三亚的开云官方网站在线登录下属中种公司南繁育种基地,探秘杂交水稻育种。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田间到餐桌,一粒米来之不易。尤其在我国,用如此有限的耕地面积满足全国人民的粮食需求,如何做到高产丰收并保证粮食安全呢?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帅向光明网记者介绍,首先最重要的是育种要优质。 我国种子有多牛?“中国的种子是种子里的战斗机”,马帅介绍,全球水稻种植面积25亿亩产量7.45亿吨,中国水稻种植4.55亿亩,产量2亿吨居世界第一,“亩产450公斤是名副其实的高产”。1976年推广三系杂交水稻以来,累计增产6亿吨,相当于新增稻田15亿亩。 在育种试验田里,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湖南育种实验基地首席育种家刘建丰向采访团介绍了同一块育种田水稻为什么高低有致?因为它们有“公母之分”,经过精心呵护、授粉杂交后,就是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育种家们要从种子家族的父辈和母辈中精挑细选,不断筛选测试,定向组配,甚至使用高精尖仪器“精确制导”,让种子遗传上家族“优良基因”,克服前代“自身缺陷”,最终还要通过种子界“高考”(国审和省审),才算成为合格成员。种子们还要经过很多试验、监测环节才能上市,而完成整个过程大概需要7-8年的时间。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是育种家们的真实写照。育种是个辛苦活,这群大多具有博士学位、高学历高智商的科学家们因为长期在田间地头实验,所以也晒得皮肤黝黑和我国大多数农民形象无异,所以育种家们也常笑称自己是“拿工资的农民”,以农民对土地的感恩热爱着脚下这片热土。 优质育种后,就是种植要给力,不负农民的汗水和土地的恩泽。在育种田里,网络名人、网络记者和微博网友穿上胶鞋、带着草帽,走进田间,冒着三亚正午30度的高温在田间插秧,这让采访团切身感受了育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深度了解了种业国家队的责任担当以及一线员工爱岗敬业、敢于奉献的崇高品质。网络名人@王克勤体验育种田插秧后感慨,我是种田出生的农家子弟,但是种的是北方的小麦,从没参与过南方的水田作业。最切实的感受是,在水田作业,移动都比较困难。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种子是农业之母,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业企业,中种公司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农林部种子局基础上成立的我国第一家种子企业,经过三十余年发展,现已成为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完整的大型种业集团。中种公司自1978年起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南繁育制种,目前基地面积已达南繁面积的10%以上,成为南繁育制种的主力军。 农作物“南繁”是指利用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把夏季在北方种植一代的农作物育种材料,冬季移至南方再种植一代或两代,这样南方、北方交替种植,就可加代繁殖,加快品种培育速度。海南拥有典型热带气候资源和满足动植物周年生长繁殖的优越生态条件,全年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种子繁育和生产,是全国南繁育制种基地,被誉为“中国种业硅谷”和“南繁育种圣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全国已推广的5000多个农作物品种中,90%以上都经过了“南繁”选育。 在集办公生活于一体的三亚育种站里,网络名人、网络记者和微博网友走进了一间间育种家生活工作的宿舍,两三人一间,一人一张床,桌子共用。他们都像大家在育种田看到的那样,白天的角色是一位农民,下田干农活和收集试验数据;晚上则把宿舍当做办公室,捧着电脑,时常彻夜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南繁时节横跨春节前后,许多育种家都多年没能在除夕春节与家人团聚了。在现场,尽管条件极为简朴,但看到育种家们却对事业充满激情、对未来豪情万丈:一定能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绿色超级水稻新品种。 |